国外现状
青少年自杀(Youth suicide)是个沉重的话题,且又无法回避。因为,青少年自杀和自杀未遂在全球均有递增趋势,特指那些未成年的儿童少年故意伤害和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近年国外相关数据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是为我鉴。
有报道,1960-1980年间,青少年自杀递增了两倍(Kastenbaum,2012)。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统计,自杀成为美国青少年第三大死因,终生受其困扰者达到1-10%,儿科接受的自杀儿童比率在2003-2004年间增加了18%(CDC,2010)。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死于自杀的比率高于美国任何其他族群。在印度,三分之一的自杀者是15-29岁的年轻人。在澳大利亚,自杀是15-25岁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
对青少年调查发现,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认为当下环境中,遭受同辈霸凌、网络欺凌、沮丧感和绝望是其自杀念头和自杀的重要诱因(Rengasamy, M,2020)。再如,据美国对高中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16%的人曾考虑过自杀,8%的学生表示,在接受调查前12个月内的某个时间尝试过自杀,男性比率高于女性(CDC,2016)。
文献荟萃,导致儿童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学业压力、遭受欺侮、遭受排斥和孤立、酗酒、失去亲朋、频繁更换居住地、贫困和家庭功能失调等(Kastenbaum,2012)。另外,性别认同障碍或同性恋/双性恋青少年也是自残、自杀高风险者。同性恋青少年更容易罹患焦虑症和抑郁症,如若遭到“污名化”,其自杀倾向更明显(Kennedy, A.2021)。
对青少年来讲,自杀具有“传染”和诱导性吗?研究人员认为存在这种可能。随着全球网络化迅猛发展,传播的不健康信息对儿童青少年构成潜在危害,他们容易陷入某些具有诱惑的游戏网络,甚至模仿自杀(见前文:青少年会模仿自杀吗)。有过自杀念头或是尝试自杀过的儿童少年,再次自杀的风险比普通儿童高出40-100倍(Hawton, K.2012)。
有征兆吗
青少年产生厌世或自杀,可能有以下预警征兆,应为家长警觉和注意。
①. 谈论或私下写自杀相关字眼、话题
②. 忽然退出社交朋友圈,拒绝社交
③. 情绪波动明显,常长吁短叹,哀叹
④. 偷饮酒、嗑药或其它物质依赖增多
⑤. 遇事容易感到受困、无助和绝望
⑥. 日常生活习性发生明显改变,如饮食或睡眠节律紊乱
⑦. 总做些高危动作与行为,如冒险行为增多
⑧. 没有理由地忽然赠送起自己物品给他人
⑨. 进入上述状态时,通常伴随容易激动、性格改变和严重焦虑
如果你认为孩子具有高风险,要尽快求助生命热线电话,或求助急救电话或团体。别陷入焦虑和犹豫,要立即与孩子进行交谈,不要避讳谈“自杀”字眼,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和实际感受,不要讲道理、灌鸡汤,不要忽视他的问题和情绪。要明确告诉他,你会随时帮助他解决任何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并给出实实在在的帮助。
继而,尽快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做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必要时服药治疗。要让医生充分听取和了解孩子完整信息,别藏着掖着你认为的隐私,或觉得难以启齿的事情。以下几点建议或许有帮助。
①. 关注孩子,可以和他们谈论心理健康与自杀话题。不要坐等孩子来找你。如果孩子感到悲伤、焦虑、沮丧或似乎在挣扎,要立即询问原由,并提供全力支持。
②. 注意孩子的征兆。敏锐察觉孩子是否有上述行为征兆,听听孩子在说什么,观察他或她的行为。千万别以为孩子是拿自杀来胁迫你,或满足他个人需求。
③. 尽量不要让孩子独处。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学、朋友或家人共度时光。
④. 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了解他在校是否遭受霸凌、学业挫败、友谊破裂等,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要与班主任保持良好的关系与联系。
⑤. 监控和与孩子谈论他接触的网络、媒体内容。密切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帐户。关注他是否在接触网络暴力、谣言传播、负面报道等。如果孩子因网络信息或某些帖子受到伤害和感到不安,鼓励他与你或值得信赖的老师交谈。学校的联系与支持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⑥. 鼓励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鼓励和帮助孩子吃得好、锻炼身体并养成规律的睡眠,且要保障睡眠质量。
⑦. 配合治疗计划。如果孩子开始接受医学治疗,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方案,要与孩子一同配合好治疗。同时,鼓励孩子参加有助于重建信心的任何活动。
⑧. 监测用药情况。药物副作用并不常见,但需要你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可与医生协商孩子用药剂量或更换用药。如有药物副作用,尽快联系你的医生咨询和求助。
⑨. 管控家里的危险用具、酒类及药品。勿让孩子轻易获取或触及这类东西。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