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高考时,很多学生的情绪日趋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紧张的情绪,不但不利于应考水平的发挥,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一位来访者家长对我们说:她的女儿高考前情绪异常紧张,考前一个月就食无味、寝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
有一高三班主任也向我们反馈:他们班有两个“学霸”,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加上家庭父母关系的打击,竟无法承受而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不能参加高考。
可见,高考不但是智力上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
高考前引起情绪过分紧张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考生承受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认为高考是事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如考不上便“无颜见江东父老”,消极心理此起披伏;
考生成绩平平,对高考缺乏信心,但又希望能侥幸考上,故心理上既矛盾又紧张;
准备高考整天起早摸黑,甚至连父母都天天陪伴“加班”复习功课,造成休息不够,运动又缺乏,心理出现不平衡;
有些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考生,容易对自己作出消极的暗示:考试时紧张怎么办?不会做题目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越想越怕,越怕越紧张。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高考前产生的紧张心理呢?
首先,要对高考有正确的认识,高考不过是选择部分人到大学读书,没考上的将来仍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去深造提升自己;人的事业成功,并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主要是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正确的认知、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等。同时,学校、家长要为考生高考失败后做好种种安排,使考生有思想准备,情绪就会稳定。
其次,考生要合理用脑。如定好复习计划,充分利用零星时间,复习方法要合理化和多样化;掌握好上午8~9时、下午3~4时、晚上7~8时这几段记忆的最佳时间,在复习1~2小时后休息10分钟(可听音乐或做做运动);同时善于归纳复习材料,从中发现联系,提高记忆效果。切记,学习时要深度思考,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
另外,懂得劳逸结合。应考前要有相对充足的睡眠,早上及黄昏要运动半小时,这样可以松弛紧张的神经。
公布高考成绩后,考生的心理也会各有不同,考上的固然高兴,考不上则大多焦虑、抑郁,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特别注意的是,要做好落榜同学的心理疏导工作。
但凡高考后,考生大致有以下心理:
骄傲型
高考成绩较好,便沾沾自喜,一些家长也从旁助长了考生的这种情绪。然而,成绩好不等于被录取,或没有被考生家长心目中的高校录取。于是,这种考生最容易产生神经性抑郁症。也有原以为自己考砸了,放榜却是成绩很好,使考生高兴过头而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犹如“范进中举”。对此,家长们均应予以重视。
灰心型
差几分没上线的考生,其心理打击最大,出现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甚至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每天都不知道怎么过等症状。于是有的暗中流泪、茶饭不思、有的哭哭啼啼、无名火起,有的神清呆滞、要寻短见;那些内向、孤僻、多愁善感、自尊心特强的人则更值得关注。
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些孩子,在心理上、生活上应多给予开导和照顾,必要时可以改变一下环境,如旅游、回乡下老家等,让他们渡过心理难过,千万不要诸多指责、打骂。
此外,考生自己也要有思想准备。考不上,可总结经验,待复读或者选职高或者选择工作,不要把考上大学当做唯一出路。不要只盯着高考这一点点事,我们要让自己拥有大格局去看到整个世界,看到有那么多不同的职业为这个世界所做的各种各样的贡献,这样你的世界也才会变得更大,同样你的父母也才不会那么焦虑。
最后,追根究底,高考不是结束,而只是18岁后一段新旅程的开始,让自己拥有内驱力,掌握自控能力,能够发自内心的热爱,愿意自己成长,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才是经历高考的人生意义!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