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进医生:如何判定儿童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早先,权威诊断系统,如DSM和ICD并未明确标注过儿童双相情感障碍(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PBD)的诊断,它当时主要特指成人期的一种精神障碍,曾用过躁狂抑郁症名称,患者主要表现躁狂和抑郁症状交替出现,情感活动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阴晴不定。


美国颁布DSM-5(2013)后,开宗明义地将它纳为儿童期的一种情感障碍,划分上有点晦涩和费解。如按它的分类,划出两大块:抑郁症/相关障碍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相关障碍,进而又将抑郁症增加出三个亚型:破坏性心境失调、持续性抑郁症和经前烦躁症。追溯DSM诊断演化,早在第Ⅲ版时,它就提出“成人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准也可以应用于儿童”,说明1980年代这种诊断命名就已用于儿童。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20%的双相情感障碍成人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就已经出现症状。然而,孩子10岁之前发病极为罕见,低于0.5%。到了本世纪,数据显示,大约2%的青少年会罹患双相情感障碍(Goldstein BI等,2017),PBD大都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变得凸显起来,低年龄则很难判别它的本质,发病的快慢与症状起伏并不像成人那样典型。大致分类为1型和2型。可以肯定,如果童年期被诊断出PBD,则说明其病症很严重,预后也很差(NIMH,2015)。


回顾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各国和地区对儿童PBD的认识与诊断差别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真是见仁见智,误诊或张冠李戴相当普遍(Renk K等,2014)。


识别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挑战性。儿童期PBD常表现为慢性进展,而非偶发性躁郁发作。开始阶段可能出现睡眠减少、狂躁、暴怒、情绪亢奋、感觉良好、自大而话多、能量过剩、思维奔逸、自吹自擂、夸大事实等,属于躁狂发作。他可能会废寝忘食般地投入学习,学习成绩可能一过性上升,也可能会和父母谈及关于自己未来的宏大人生目标。表现可持续数周乃至数月。继而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委屈伤感、易怒、活力下降、抱怨浑身疼痛、兴趣索然、睡眠过多、精疲力竭感、厌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贪吃、想死、不理父母、不愿社交等,属于抑郁发作


微信图片_20220531180318.jpg


                                                                                                                   静老师说


儿童期双相情感障碍并不少见,且呈慢性进行性过程。但涉及下诊断则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目前仍有不同声音和争议,加上儿童不擅自我表达,病症主要靠父母来主诉,存在着矛盾的说法。儿童期的PBD是否与成人双相情感障碍为连续体,仍无定论。也容易和ADHD、违拗对抗障碍、阿斯伯格、社交恐怖症、焦虑障碍相混淆,做出误诊。


我以为,应将所谓的“躁狂发作”,与孩子平时的情绪状况做纵向比较后方可下判断,向父母了解孩子日常行为表现极为重要。儿童期心理发展的使然,会使他们夸大事实,或是为了获得认同而虚构自己的能力与表现,属于正常表现,不应当做躁狂症状。


儿童PBD起初多以情绪困扰、发脾气、哭泣、觉得委屈为主要特征。他们的情况特别容易被发育上的个体差异所掩盖,有可能混合表现上述症状。有些阿斯伯格综合征或是ADHD儿童容易合并PBD,前兆症状可能表现易怒和攻击、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强迫症、破坏性行为等。ADHD也容易被误诊为PBD,如其亢奋行为和多动症状容易被医生判断为躁狂发作,是儿科医生应予关注和小心下诊断的关键。下诊断时,一定仔细参考DSM-5或ICD-10相关诊断标准,更需积累临床经验。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基本可予甄别。


如果是单纯ADHD,不宜使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SSRI),有可能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或是核心症状恶化。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系统化方法,其中包括药物对症治疗、家庭功能指导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情绪稳定剂,如锂、双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最低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要告知父母勿轻易突然停药或擅自停药。一般情况下,1-2年内可完全恢复正常。


如果您的孩子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您可以做以下事情:

  • 要对孩子有耐心和关心,尽可能消除双方的“病耻感”。

  • 鼓励多与孩子说话、交流,要懂得倾听孩子讲话,而不是你在讲道理。

  • 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搬家、出国、换学校等。

  • 了解孩子情绪发作的触发因素,并教给孩子基本的情绪管控技巧与策略。

  • 参与孩子的游戏,使他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 治疗需要时间,坚持治疗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好和保持良好状态。

  • 要告诉孩子,使他了解积极治疗可以改善他的生活质量。

  • 与主治医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随访医生。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