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
按理,阿斯伯格综合征(阿斯)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基本正常,他们应该会向他人叙述自己的感受与经验。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阿斯孩子,很少向别人叙述自己的经历,尤其是遭受欺侮或身心痛苦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一般儿童会向父母、老师或是朋友讲述自己的感受、遭受的经历、痛苦等,甚至为平抚心情,或为获得更大的同情,还会“添油加醋”地描述自己遭遇的不公,为此也不排除“虚构故事”。还由于,儿童青少年容易夸大自身的情感和感受,他们可能容易“夸大事实”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们通常以为,阿斯们掌握有丰富的语词,有时会滔滔不绝,叙述事物不应有任何困难。但研究发现,阿斯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评价和表达自身情感,以及运用感觉调整行为的能力存在困难(Fitzgerald M.2006)。这种情况有时可视为“述情障碍”(alexithymia),就是无法真实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它的核心特征就是个人情绪意识、社会依恋和人际关系的显著功能损害,可伴随相应的人格倾向。
在临床心理,述情障碍主要指缺乏用言语描述并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同时也缺乏幻想,可普遍存在于有心身疾病的人群中。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糖尿病、偏头痛、哮喘、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等。
平时乍接触,人们会觉得阿斯孩子们很聪明、灵动,进一步接触则会令人感到刻板、“无趣”、淡泊、距离感、高冷、回避、无法深交。阿斯们大都不会向同龄人求助,他们不大会表达自己的困窘经历,或是遭遇的困难、挫败,更不会向别人倾诉内心感受,除非是最熟悉的亲人。
阿斯们的确普遍存在社交技巧与互动动机不足,所以他们“懒得”搭理别人,即使遭受欺侮霸凌,也不会找人倾述或寻求帮助。甚至,也不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在学校遭受的不公或霸凌。他们可能掌握有丰富的词汇,但极少或不会用情感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述情障碍虽是单独疾病,可能常与某种人格障碍混为一谈,它就是一种人格倾向,确实容易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合并出现,青春期后尤为明显。
大部分阿斯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都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述情障碍(Shah, Punit.2016)。譬如,他们极少向别人说“心烦、担心、纠结、心累、心里难受、憋屈、委屈、想哭、开心死了、我理解你、别难受、你为什么不高兴、我惹你生气了吗、都会好起来的”之类的话。
青春期及成人阿斯们的相关表现是:极少用情感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缺乏快感,表情淡泊,不会表现兴高采烈,难以察觉别人的心情,难理解糟心事情的原由,对他人面部表情理解困难,不会向别人叙述自己遭遇的困难或不公,极少向他人求助,和他人相处总觉得有隔阂,巴不得尽快离开遇到的生人或熟人,宁愿自己单独呆着,想象力缺乏且生硬,固定的思维模式,给人“拒人千里”的感觉。当然,他们也不太容易表现安抚他人、慰藉伤心者、拥抱、抚摸、亲吻他人。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心智解读能力,但对安抚他人显得“很不屑”。
青春期后的阿斯们可能因长期慢性焦虑而出现哭泣、愤怒和情绪崩溃,也可出现物质依赖、社交退缩、蜗居、暴力攻击行为。他们的暴力行为多与所遭受的霸凌、孤立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关。
关于阿斯们何以出现述情障碍,有多种解释。例如,认为与他们的社交困难、共情缺陷、情绪困扰、“社会脑”(右脑)及边缘系统功能失调、想象力缺乏、遭受虐待、依恋不足、PTSD等有关。日本的研究发现,在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上具有5-HTTLPR等位基因的人,述情障碍量表得分较高。它与其他多种精神疾病也存在着关联(Kano, Michiko等.2012)。
对阿斯们的述情障碍,迄今缺乏特异的干预治疗方法,一般的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不会有啥作用,认知行为疗法似乎效果甚微。医学上,没有多少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使用。我觉得,维持最低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恐怕是目前的最佳选择。不过,青春期后的阿斯们很难配合长期的药物治疗。